璃豆鱼

在插画的路上狂奔

味道

昨天看了一篇文章,关于葡萄酒香气。讲到“认识香气的方法中最基本的是要闻别,然后记住。”又讲“闻别这个词不像观察这个词这么普遍,因为人类习惯运用视觉去观察,而嗅觉却有很大一部分未曾开放,所以即使闻到同样的气味,都需要一定的认知才能辨别。”很新颖,因为“认知”这个词。“认知香气是要了解葡萄酒具有的各种香气后,在实际生活中注意闻别,比如闻新鲜水果、蔬菜、香料。事物香气特征有时不那么鲜明,所以需要反反复复闻别后才能加强记忆。”
    这是一篇很有趣的文章,不过我看到的不是专业知识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    的确,我的生活里依赖眼睛过多于其他所有的感官(以至于我的眼睛病变到需要一副厚厚的眼镜^_^),并且在日趋亲民化的科技文艺社会里,我连大脑这样中央型的器官都懒得用了。我迷失在色彩极度丰富绚丽、资讯多过四大海洋、物品堆过喜马拉雅、心灵鸡汤撑破肚皮的时代里,焦躁而急功近利着。
    突然,有人告诉我要用鼻子,要会闻别。
    我抬起红肿的眼睛,看了看镜子中蒙尘良久的,传说中的鼻子。然后想起来我似乎已经忘记了苹果花的味道。
    恰巧又看到了季羡林先生的《听雨》,天哪,居然又有人跑出来告诉我,耳朵,听啊听啊。
他说:“在中国,听雨本来是雅人的事。连《红楼梦》中的林妹妹都喜欢李义山的‘留的残荷听雨声’。”哦,我都俗到家了。还说:“宋蒋捷写‘虞美人’,是用听雨这一件事来概括自己的一生的,从少年、壮年一直到老年,达到了‘悲欢离合总无情’的境界。”瞧,用听觉可以达到佛教的超脱之境呢。
    听、闻、触、感,才是打开生活大门的钥匙。就像豆瓣专栏里《停电的日子让我们慢下来》,“最初的恐慌后,停电给两个人带来的却是一种安静而温暖的感觉,空气里充满了温柔的气息。”我真的需要闭上眼睛,去闻一朵苹果花的香味,听一段风吹叶动的韵律,触一刻流水穿过指缝的温柔,感一丝时光安好的轻恬。
    看到“人生是一场修行”,我一直无法体会,有人说是生活太苦了,我们努力的活着,并把它叫做“修行”,这样的解释本身就很苦了。此刻我觉得,什么叫“修行”呢?就是等车的时候,不要只是焦急,可以去闻一闻空气中都有多少种味道,听一听有哪些声音;晚上坐在家里不要只是看电视,可以放一块香熏石感受香氛在空气中运动,一首提琴曲开到最小,感受似有若无的音韵如何飘渺而来,或者一篇冷知识丰富你的奇葩气质,让你了解松鼠辛苦收集松塔不是吃仅仅是为了磨牙,达芬奇花了十年丫的只是为了画蒙娜丽莎的嘴。
    我自从高中到如今的所有时间,都用在急功近利和追随世人的成功定义中。忘了儿时玩只是玩,不是因为要放松,不是为了和别人维持关系;忘了看书只是看书,不是因为里面有黄金屋、颜如玉;忘了做志愿者只是想做志愿者,不是因为能给我的简历里添一句话。
    心灵鸡汤里教了我们很多如何生活的方法,像什么“莫急,你要的生活都会给你”“一本书,一杯茶,享受一个安静的午后”,好吧,今天我啰嗦了半天似乎也是一碗稀释了的心灵鸡汤(好吧,我爱心灵鸡汤),其实总归一句话,安静,然后跟随着时间的洪流慢慢走。
    用乐活里的话总结我的读后感吧:“做自然的一份子,顺应自然的生活,顺应四季,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;跟着太阳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。坚信草木是自然界最稳定的力量,研习草木的个性,从草木中寻找治愈的能量,从身体到心灵。”

(作为文科生,我实在是太没有逻辑思维了,嗯,要改。)

评论
热度 ( 2 )

© 璃豆鱼 | Powered by LOFTER